top of page

你是高敏人嗎?心理師帶你認識特質、成因與自我照顧方式

  • 作家相片: 安
  • 2天前
  • 讀畢需時 8 分鐘
高敏人的成因和自我照顧


有些人,擁有比他人更細微的感知能力。一個眼神的停頓、一首歌的旋律、光線灑落的角度,

都能在他們心中激起漣漪。


如果人生是個畫布,高敏人(Highly Sensitive Person, HSP)的調色盤裡,擁有更為豐富、細緻的顏料選擇。


在《高敏感是種天賦》的書中寫道,有研究發現每 5 人當中就有 1 人是高敏感族,然而樣本大多限縮在受過高等教育中產階級女性的孩子,實際的比例可能還會更高。


無論如何,在不理解「高敏」特質的情況下,就容易在社會被誤解為「太情緒化」、「太玻璃心」等。如何判斷自己是是否為高敏族,以及如何妥善運用這份「天賦」,我們採訪了蕭婷文諮商心理師,帶領我們重新認識「高敏感」這份獨特的禮物。


目錄:



受訪專家介紹|蕭婷文諮商心理師


目前在台北市初和心理諮商所提供諮商服務,專長於親密關係與自我探索。「想解開人生疑惑,先回頭凝視自我」,帶著貼近你我的溫柔對待每一個來談者。


社群帳號:@kates_chat_room


一、怎麼知道自己是高敏人?從量表與特質開始


蕭婷文諮商心理師說明,高敏感特質屬於心理學名詞,類似於「情緒價值」或「情緒勒索」這類用語,它並非臨床診斷,如憂鬱症或焦慮症,而是用來描述一個人的狀態或容易出現的特質。


「高敏感」一概念是美國精神分析專家 Elaine Aron 於 1996 年提出,他所設計的高敏感自我檢測量表具有指標性,然而因為這份量表是以北美區域的居民為基準所製作的,因此《高敏感是種天賦》的作者Ilse Sand 將這個版本的題目作改良,設計一份也適用其他區域(如北歐)的自我檢測量表。


「如果感覺自己比較敏感,可以嘗試使用這些量表自我評估,作為一種了解自己的工具。」蕭婷文諮商心理師分享。然而,不應將量表分數視為一個絕對的判斷標準,例如若拿到 80 分甚至 97 分,就認定自己是「超級敏感的人」;重點在於以不同的面向、角度來了解自己。


「也可能在這個測驗裡分數拿得很高,但是日常生活當中其實好像也不會到這麼困擾或是這麼敏感。 我們可以把測驗當做是重新檢視自己真實的感受的媒介,了解自己真實困擾的地方。」蕭婷文諮商心理師說道。


事實上,心理師在與個案對話時也會聊到這份量表,若發現對方具有高敏感特質卻時常認為自己是是糟糕的、難搞的,便會以量表的角度幫助個案理解高敏感的特質,或是藉由題目與個案探索哪些部分感受特別深刻。


除此之外,在《高敏感是種天賦》一書中,也將高敏感族群的敏感分為幾個類別,包含對於情緒或感官上的敏感度,以 7 種能力說明:


  1. 可同時吸收多項資訊

  2. 能辨識聲音或氣味的細微差別

  3. 能緩慢、深入且多原地思考

  4. 行事謹慎,危機處理能力強

  5. 具有高度的同理心,很替人著想

  6. 誠實,有責任感

  7. 想像力豐富、擁有豐富的精神生活


若不確定自己是否為高敏人,不仿從上述特質中檢驗是否符合自己的狀態,也能藉此了解自己沒意識到或刻意否定的感受。


二、高敏感是天生還是後天養成?


正因為「高敏感」是一個心理學名詞,它更像是在描述一個狀態或是容易出現的特質,而非代表「一輩子都會是高敏感」。蕭婷文諮商心理師解釋道,在目前的的研究裡面,不論是天生還是後天都有人支持。


• 天生: 有些人認為高敏感可能與大腦的結構有關。


例如大腦皮質中某一部分相對較大。因此,高敏人無論是面對情緒處理還是觸覺處理,都會比較深入,而「深度處理」本身就是高敏感的一個特質。


• 後天: 有些人認為,高敏感是受到父母的教養方式或人際互動而加深的。


例如,如果一個人從小生長在一個情緒強烈的環境中,時常因犯錯受到嚴厲責罵,他可能會對他人臉色或自己是否做錯事變得非常敏感,進而呈現出高敏感族群的特質。


此外,後天養成也可能來自正向的教育,例如被教導「在社交場合要能察言觀色」,或是「每一件事情都要觀察得很仔細、很細心」等。



三、高敏感與內向有何不同?


高敏感與內向雖然有時被混為一談,給人的感受可能相似,但其實是不同的特質。


• 內向的人: 他們的能量來源來自於自己,需要獨處來充電。過多的社交對他們來說是耗能的,更傾向於靜態活動或做自己的事。


• 高敏感的人 : 他們的特點是在處理資訊和外界刺激時,往往會投入許多心力深入,像在對話時注意到語氣、表情、字句間的微妙差異,也因此更容易疲憊。他們並非不喜歡人群,而是因為需要處理太多資訊。


因此,儘管高敏感與內向有所不同,但有些人也可能同時具備高敏感與內向的特質。



四、如何將高敏感特質運用為天賦?


高敏感特質如果適當運用,可以成為一種強大的能力,甚至是一種「超能力」。在《高敏感是種天賦》一書中也寫道:「我們(高敏人)不是只有很容易受傷,我們同時也具備了這個世界需要的多項才能。我們並不是什麼事情都做不來,我們擁有人類生存不可或缺的資質。」


高敏人的天賦 1:卓越的情緒覺察與同理心


高敏人對於情緒的覺察和同理感受非常強烈,這項能力無論是用於工作場合還是人際關係都十分實用。


蕭婷文諮商心理師分享,他們能很快地察覺到他人的心情和需要,因此容易第一時間洞察客戶或上司的需求,也在互動中察覺潛在的緊張氛圍與情緒變化,進而更有效地溝通應對。


高敏人的天賦 2:細節的關注與深度處理


高敏感的人會顧及到許多細節,因此能夠把事情做得更細緻、縝密。然而,不應將這項特質視為「龜毛」或「難搞」,可以坦率地面對自己的想法,像是「或許在哪邊多做一點會更好」等。「當你真的可以發揮這些特質的時候,或許能把你的工作做得更好。」蕭婷文諮商心理師說道。


此外,高敏人能接收到比一般人更多的資訊。例如在對話的過程中,他們可能察覺到對方口頭上說的、表情、語氣之間的不一致。在蒐集更多資訊後,有助於做出更全面的判斷和決定。


高敏人適合做什麼工作?


雖然同理心強大,讓高敏人較擅長從事需要理解他人的工作(如心理師、人資、律師等),但心理師也提醒,由於他們接受的訊息和情緒太多,從事這些情緒張力很大的工作,對他們而言也會帶來巨大的消耗,有時甚至可能壓垮他們。


因此,就算擁有能夠勝任的能力,也未必代表適合那一份工作,高敏人需要謹慎評估自己的狀況。



五、高敏人如何照顧自己並應對內耗?


蕭婷文諮商心理師分享,高敏人在照顧自己時,可以遵循一個大原則:理解自己的特質,並了解自己需要什麼;以下針對常見的狀況,心理師提供具體的應對方式:


高敏人的自我照顧 1: 處理內疚和自我批判


許多高敏人在未接納自己特質時,常會覺得是自己的問題,是自己「太草莓」、抗壓性太低。然而,這些自我批判反而容易帶來內耗。針對這樣的狀況,可以嘗試以下方法:


• 接納與理解特質: 告訴自己不是難搞,而是真的比較敏感,所以相較他人更有情緒負擔是正常的事。


• 重新詮釋敏感: 這些敏感特質若用在合適的地方,也可以成為一種超能力。不需要批判或壓抑敏感的特質,比起一昧地否定,可以嘗試慢慢摸索出能發揮自己能力的方式。


高敏人的自我照顧 2:設立界限保護自己


高敏人可以試著勇敢為自己設下界限,理解自己的特質和對休息的需求,例如一般人和朋友出去時不輕易感到疲累,但高敏人可能在幾小時後就要休息一下。這時候,可以嘗試和朋友表達自己的狀況,也告訴自己需要休息並非自己的錯。



此外,高敏感者也需要為自己建立適度的情緒界限。由於他們容易受到他人情緒的影響,當周圍的人表現出強烈的憤怒或說出令人不適的話語時,高敏感者往往會將這些情緒內化。設立情緒界限,能幫助他們保護自己、不被外界情緒淹沒。


設立情緒界限的方式:


• 自我安慰與劃清責任: 有意識地告訴自己:「他在生氣、有情緒,不是我的錯,不是我的責任」。


• 離開現場: 如果情緒影響太深,需要停止自己沉浸在當下的氛圍中。可以採取行動(例如掛電話、離開會議)來阻止自己過度陷入那些情緒。


高敏人的自我照顧 3:設立「安全的安靜時段」


由於現代生活資訊雜亂,高敏人需要有意識地設立一段時間,將所有聲音關掉,讓心休息。


• 時間與地點: 每天選擇一段放鬆的時間,例如回家後、晚飯後或睡前。時間不需太長(5分鐘、10分鐘、半小時皆可)。選擇一個讓自己舒服的環境,如沙發、床上或書桌。


• 執行方法: 將電腦和手機蓋起來,可以點個蠟燭或放個音樂,讓心沉澱一下。回想今天發生的事情,並告訴自己「好沒關係,我就讓自己的呼吸慢慢地帶走這些事情」,讓自己的心逐漸靜下來。


高敏人的自我照顧 4:透過溝通保護需求


高敏人需要透過溝通,讓他人理解自己的需求,避免誤解。比起害怕被他人評價,或是裝得合群,更重要的是要懂得保護自己,勇敢地正視自己的需要。


在與人相處時,無論是高敏人遇到高敏人,或是高敏人遇到不太敏感的人(鈍感人),都需要察覺自己當下的狀態(例如哪裡不舒服、需要安靜等),並表達自己的需求(像是希望對方不要那麼激動、可以先暫停談論等)。


溝通自己的期待,才能彼此尊重,避免他人誤會,也能越來越對應到彼此相處的頻率,了解到只是關乎不同的個人特質而已。


「高敏感不是一種病或缺陷。它就像內向或外向一樣,只是人們的特質不同,沒有所謂的好壞。」蕭婷文諮商心理師說道。在《高敏感是種天賦》的書中也提到,不是只有外向活潑才叫正常,高敏感身為其中一個類別,更需要關注推廣「高敏感=正常」的概念。


「高敏感」不是標籤,而是一種了解自己的角度。意識到自己是高敏人的那一刻,同時也能得到「做自己」的勇氣。


你可以不再怪罪於自己的個性,了解自己只是相對敏感。更重要的是,你不再需要找藉口合理化自己的狀況,而是坦蕩地表達自己的意願,摸索出屬於自己的適應方式,更好地發揮自己的潛力。


最終,理解自己,不是為了改變,而是為了更自在地與自己共處。當你開始看見那份敏感,其實也在學習,如何以更溫柔的方式擁抱自己。

 
 
 

留言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