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以前每天晚上都會跟我講電話,為什麼現在就不行?」Kelly 既生氣又難過,也忍耐「男友沒那麼愛我了」這件事好久,終於鼓起勇氣告訴男友,男友回應說:「只是因為現在事情變多,時間比較緊,我沒有不想跟妳講電話。」Kelly 接著說:「但我就是覺得你變了,你追我的時候那麼積極,現在呢?這麼晚了連通電話都沒有,還要我傳訊息問你人在哪!」
兩人訊息一來一往許久後,男友說:「以前是以前、現在是現在,我沒有不愛妳,妳可以不要一直自己想太多嗎?這樣相處真的很累!」,這讓電話另一端的 Kelly 不安、愧疚,覺得自己不應該,連忙向男友道歉,便不敢再多說,深怕男友對自己反感。
情感世界裡的焦慮型依附者,就像愛情的高敏感族,對於兩人互動中一絲絲的變化都相當敏銳,害怕對方不喜歡自己、拋棄自己、離開自己,很願意花心力地對對方好、努力維繫關係;然而,內心偌大的不安、不滿和擔憂,有時會令焦慮型依附者落入情緒漩渦,故意用激烈的言詞來刺激、挑惕、抱怨甚至傷害對方,冷靜下來後又後悔不已。
其實較偏向焦慮型依附的 Kelly,在和男友對話時,她內心的兩個面向正不斷地拉扯著。
一部分的自己,害怕被丟棄、渴望能被愛,而極力避免衝突,在不小心流露出憤怒、難過、焦慮等真實心情,男友似乎不開心了、更冷淡時,另一部分的自己,便會跳出來責怪自己「妳看,就是妳自己搞砸的,妳真的很糟糕!誰會喜歡這樣的妳」。
當我們談到這兒,坐在我面前的 Kelly 頭低低地說:「其實各種難聽的話,我都在心裡罵自己不知道幾遍了,或許我就是不好,大家最後才會都不愛我、不選擇我。」我說:「是嗎?究竟是妳這整個人不好,還是妳對自己的方式,讓妳不好,也傷害到關係了?」Kelly 抬起頭、皺著眉地看我。
愛情裡的高敏感族-焦慮型依附,內在常有兩個自己拔河著,一下覺得不安到快抓狂、一下又覺得自責到快窒息,這當然也會影響我們外在如何與人相處。
你想想,當你已經擔心得不得了,甚至被恐懼籠罩了,這時如果有人卯起來懷疑、質疑、責怪你,像是對你說「拜託,你可以不要在意這些無聊小事嗎?你真的會把別人嚇跑」或「誰會喜歡你這樣一天到晚找架吵的人啊?」,你心中的不安真能因此消除不見嗎?還是反而越聽越害怕、越想越慌張?
我們真的很難在自我懷疑、批評、否定的環境裡,感覺安全和自信。
正在閱讀這篇文章的你呢?你都怎麼對待自己?
若你發現,原來你和 Kelly 一樣,心裡住了一個總是充滿批判與責罵的你自己,如影隨形地跟著你、削弱你的能量,你是否願意開始認識兩個不同面向的自己呢?
當你了解到「內在你如何對待自己、外在你如何和他人互動」這兩者經常相互映照,而願意開始探索那個不斷鞭策、檢討的自己,以及那個憂慮、害怕、脆弱的自己時,你將可能開啟一段不同於過往的相處關係。祝福你。
林佳慧 Sunny 作者小檔案:
過去是公職輔導教師,現從事心理諮商工作,受邀至企業、各級學校、職業工會、家庭教育中心等單位演講,擔任《飛碟電台》、《臺北廣播電台》等節目心理專家,出版《為什麼我們愛得如此不安》合著書。期盼為大眾建立心理健康知能,幫助更多人心靈探索與成長,過上親密又真實的豐盛生活!
一個人科學專欄:焦慮型依附者的內心小孩
《own 一個人生活》很榮幸邀請到諮商心理師林佳慧 Sunny 為我們網站撰寫固定專欄「一個人科學」,「一個人科學」專欄將會以心理師的專業視角搭配溫暖口吻替我們介紹更多有趣心理學小知識,讓讀者們都能以科學角度更了解自己內心狀況,並且擁抱最真實的自己。
本次 Sunny 跟讀者討論身處親密關係當中時常感到焦慮的可能原因,親密關係中擁有焦慮依附傾向的人可能是自己的內在小孩正感到焦慮不安。你是情感世界裡的高敏感族,明明不希望自己如此焦慮,卻又抑制不住自己的焦慮。這是因為你內心住了一個時常批判自己的內在小孩,除了削弱你自己能量之外,他的不安又投射到你與他人相處的表現。所以抱抱他吧!先接納那個焦慮不安的小孩,同理他、治癒他。當你理解自己的內在小孩之後,未來再展開新關係將能更加自在。
更多心理學內容都在一個人科學專欄!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