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迴避型依戀人格特質是什麼?不是不喜歡,只是需要空間 - 一個人科學

  • 作家相片: 梨
  • 2024年3月24日
  • 讀畢需時 8 分鐘

已更新:5天前


迴避型依戀人格怎麼辦?四種改變方式

迴避型依戀人格特質是什麼?成因、特質、應對一次看


四大依戀類型介紹:安全型、迴避型、焦慮型、混亂型


在《依戀障礙:為何我們總是無法好好愛人,好好愛自己》中,作者岡田尊司將依戀形式歸納為兩大類型:安全型依戀與不安全型依戀。


其中,不安全型依戀可進一步分為焦慮型、逃避型和混亂型三種。


安全型依戀


安全型依戀的人在人際關係中展現出高度穩定性,能夠建立並維持信任感。他們相信自己所依戀的人會持續愛著自己,也相信在遇到困難時能獲得對方的支持。

他們與他人相處時能保持適當的距離,可以很親密,也可以很獨立。他們情感表達自然,不會過度依賴,也不會逃避親密關係。多數情況下,他們具備良好的情緒調節能力,能在需要時從容地尋求幫助,而不會陷入過度焦慮。


焦慮型依戀:渴望親密卻難以安心


焦慮型依戀的人對於拒絕與傷害格外敏感,內心經常充滿對失去愛的擔憂。他們強烈渴望被接納與肯定,往往過度依賴他人,期待從關係中獲得大量關注與安撫。


在關係中,他們可能表現出過度黏人、需要不斷確認對方愛意的行為,同時情緒也容易出現起伏與不安。


迴避型依戀:害怕親密的獨行者


迴避型依戀(或稱「逃避型依戀」)的人傾向保持情感距離,對親密關係感到不自在,常以冷漠或壓抑的態度應對。他們通常不善於表達情感,甚至常出現表情與內心感受不一致的情況。


這類型的人習慣避免深入的情感交流,偏好獨處,可能逐漸發展出隱居或繭居的生活方式。


混亂型依戀:拉扯與矛盾之間的循環


混亂型依戀的人在情感上處於高度矛盾的狀態,他們既渴望被愛與關注,又害怕真正的親密與依賴。


他們的行為常缺乏一致性,可能在關係中一會兒靠近、一會兒疏離,呈現出極端且難以預測的模式。這使他們很難建立穩定且安全的情感連結。


什麼是迴避型依戀?追溯「依附理論」的前世今身


迴避型依戀」(Avoidant attachment)出自心理學對依附理論(attachment theory)的發展,並廣為應用至成年親密關係的研究中(因此也有人使用「迴避型依附」)。


迴避型依戀的童年成長經驗


依附理論的早期版本主張:由於幼兒缺乏獨自謀生的能力,因此每個人在幼兒時期,會由和主要照顧者(依附對象)的互動中,形塑出一套依附傾向。當主要照顧者對我們的需求提供穩定的支持時,我們便會獲得安全感,建立起對他人的信心、肯定自己的價值,形成正向的安全型依附。


反之,若我們需要以更激烈的方式喚來依附對象,或是無論我們怎麼嘗試都得不到回應,我們便容易產生焦慮型與迴避型等兩種不同的依附傾向。


own手帳
總是無法喜歡自己?邀請你填寫問題日記問卷,藉由日記更了解自己。(點擊填寫)

迴避型依戀的成因


根據《依戀障礙:為何我們總是無法好好愛人,好好愛自己》與其他期刊研究發現,迴避型依戀可能有以下成因:


迴避型依戀成因01:童年家庭互動


如果在成長過程中缺乏情感支持或感到被忽視,會學會壓抑自己對情感的需求與表達,以避免進一步的傷害。這樣的經歷會使得孩子在面對情感需求時,選擇將這些需求壓抑或視而不見,並延續至成年,甚至應用在親密關係中。


迴避型依戀成因02:情感覺察能力


有些人會習慣性地壓抑自己的情緒,因此無法正視也不太了解自己的情感需求和困擾。在面對焦慮時,時常透過轉移注意力來應對,反而無法與他人建立真正的情感連結,也難以面對關係中的衝突。


迴避型依戀成因03:社會環境與文化的影響


社會環境過度強調「理性」與「獨立」,反而變相地壓抑情感的表達,這樣的環境容易讓人們將情感連結視為不必要的負擔,甚至逃避面對面的直接交流,進一步讓情感表達更加疏離。


迴避型依戀的 2 項人格特質:低焦慮、高逃避


迴避型依戀特質:低焦慮-害怕親密,需要保持距離感

擁有迴避型依戀傾向的人,兒時可能經歷無論如何也喚不得依附對象的注意,因此他們更傾向於不相信他人,內心深處銘記「他人不可信,我只能靠自己」。儘管獨立在感情中未必是壞事,但「凡事靠自己」的習慣,卻也比較容易排斥或畏懼與人進行情感上的交流。


迴避型依戀特質:高逃避-害怕衝突,不善情感表達


當感情碰到問題時,比起能夠把事情與自我評價區隔開來的安全型依戀,迴避型依戀更傾向於以迴避取代溝通。若對方試圖拉近與自己的距離,則更容易感到「不自在」,因此也更常被認為是無法回應伴侶的情緒、甚至冷漠的類型。


迴避型依戀不是人格特質?非天生而是可以改變的傾向


值得注意的是,根據科普網站《泛科學》作者貓心關於依附理論的系列文章表示:在晚近的研究中,研究者多不再以「人格」、「類別」去描述人的依戀狀態,而更多採取「程度」、「傾向」等去設計依附理論的相關實驗。


此外,該文提到童年的依附傾向,也非百分之百等同於成年親密關係中的依戀傾向。童年經歷造就迴避型依附的人,成年後依然有機會改善甚至改變自己——如果以上這些也是你的煩惱,那就讓我們一起來看看該如何改變吧!


迴避型依戀怎麼辦?4 步驟改善戀愛生活


根據《泛科學》作者貓心的科普:在意識到自己的行為傾向後,我們可以學習安全型依戀的行為,透過行動逐漸改變過往對自己慣常的看法。以下本文將介紹四種改善迴避型依戀傾向的戀愛生活方式,分別為「適度地坦露自己與回應對方」、「珍惜交流並把握成長機會」、「爭執時先反思是什麼讓自己不想示弱」、「透過表達感激增加自己對情感付出的自信」


迴避型依戀怎麼辦?步驟 1:適度地坦露自己與回應對方


對於具有迴避型依戀傾向的人而言,揭露自己的秘密或負面消息容易會讓自己顯得「脆弱」;然而,適度向他人分享自己的秘密或脆弱,並且在過程中練習回應對方的秘密與情緒,是建立起人與人之間緊密連結的重要步驟。


迴避型依戀怎麼辦?步驟 2:珍惜每一次交流,把握成長的機會


沒有人生來就是完美的戀人。在一段感情中,比起畏懼衝突而維持表面的平靜,更重要的是能否透過每一次的溝通,讓彼此更懂得體察對方需求,也讓自己成為能被放心袒露的伴侶。


迴避型依戀怎麼辦?步驟 3:爭執時先了解是什麼讓自己不想示弱的原因


坦承自己的錯誤,並不等同於承認自己因此就此不值得被愛,或是世界上再也沒有人能接納自己。請記得「自尊心並不需要以完美的表現為條件」,即便是犯錯的自己,依然有人能看見我們的好。當我們先停止貶低自己,我們便可能為對方的受傷,進行真誠的彌補。


迴避型依戀怎麼辦?步驟 4:表達感激


嘗試多對伴侶表達感激,並不會讓你顯得無能給予,反而證明自己有愛的能力。如此不僅不會讓自己顯得委屈,還能進一步意識到自己在他人心中的價值,增加對他人的信任度,也是改變自己「不擅於表達情感」的好開始!


我的伴侶是迴避型依附人格怎麼辦?


根據Journal of Family Psychology 的研究參考,可以採取以下步驟:


步驟1:理解與尊重創傷經驗


與迴避型依戀的人相處時,帶著同理心去理解他們的過去,給予他們足夠的獨處空間,避免過度干涉或強迫,是建立關係的第一步。


步驟2:耐心與穩定的溝通建立信任


善用正向溝通的技巧,避免一昧的抱怨和批評,讓對方感受到你的真誠與包容,並在不給予過多的壓力下,適時地表達自己的需求。這樣的過程有可能是漫長的,但更重要的是理解對方內心的保護機制,而非如表面上的冷漠。


步驟3:尋求專業協助促進雙方理解


兩人相處的細節無法用以上的文字概括,建議可以尋求專業的伴侶諮商協助~就算彼此不是安全型依戀,也依然可以一起在關係中前進,逐步建立穩定又安全的信任關係唷!


獨處的能力,永遠是你的底氣:一本陪你擁有自己的雜誌


《own 一個人生活》是一本以「獨處」為核心理念的生活雜誌,我們關注年輕世代一個人獨處的需求,期待用安定溫暖的力量,陪伴每個人學習獨處、擁有享受獨處的方式。


從小養成的依附模式,並非一朝一夕可以改變。在學著與他人建立穩定關係的同時,將一個人的日子過好,會是我們最堅實的後盾。關於獨處,我們也想邀請你一同練習,在人生的路上,學著更好地擁有自己。


更多屬於一個人的精選內容,皆收錄於《own 一個人生活》雜誌


發佈日期:2024/4/25  核稿編輯:品文、A.L.、 安



享受一個人的時光,現在開始!


《own 一個人生活》以推廣「享受獨處」、「擁有自己」為核心理念,陪伴每個人度過一個人的時光。


今年我們將推出問題日記手帳,希望藉由獨處過程中的反思,引導每個人享受和自己相處,更加了解自我,邀請你花3分鐘幫我們填寫問卷,領取 own 專屬的手機桌布


延伸閱讀:

Comentários


bottom of page